发布时间:2025-02-24
2025年2月12日,恰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解放日报》整版刊发《白鹤镇吴淞江畔的“东方青龙”》一文,深度报道白鹤镇作为千年前青龙镇上海“祖港”的繁华富庶、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恰逢正月十五,古人称“夜”,也叫作“夕”,唐末改称“元宵节”。千年前的青龙镇历经了改称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千年后的青龙镇又在元宵佳节里迎来了涅槃重生的时机。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民盟上海市委建议建设青龙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聚焦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上海祖港青龙镇遗址,将其纳入“十五五”文化旅游事业规划,引发社会热切关注。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载(746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镇,这里以港兴市、富甲一方,吸引了无数名仕鸿儒前来安居乐业,形成了宏大的市镇格局和大批人文景点,是名噪一时的旅游胜地,可谓“上海第一港”。
2016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青龙镇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和成果,并展示青龙镇关键地标隆平寺地宫佛塔、舍利等珍贵文物,证实青龙镇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从而将沉睡地下数百年的这一千年古港重新唤醒。
2017年,青龙镇遗址考古项目经过多轮角逐,以其独特的海上丝路和上海城市考古价值,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入选“中国海丝申遗”上海地区唯一的史迹点;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150处大遗址之一。
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上海作为一座以港兴市的现代化都市,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上海城市的发展找到了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从历史文献来看,青龙镇距今有近1300年历史,且当时华亭县内没有其他比青龙镇更早的集镇,因此青龙镇是名副其实的“上海第一古镇”。
忆往昔,青龙腾飞东海之滨
粤有巨镇,其名青龙。青龙镇规模巨大,镇上亭台楼阁林立,寺刹宫观相望,长桥短梁相接,阛阓繁华,拥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是宋代青龙镇的主要建筑和街坊,其中“三十六坊”更是现代的居民区,可见当时市镇繁盛。宋代青龙镇东市范围很大,可划分成南部和北部,大致以今纪白公路为界。青龙镇“三十六坊”除攀龙坊外,构成了其镇市的核心区域,奠定了全镇基本空间格局。这些坊巷集中于东市的通波塘和西市的崧泽塘两岸。而经历数代官员的大力整治和规划建设,青龙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功能分区,主要有居民区、客商居住区、大族居住区、商业娱乐区、港口码头区、行政管理区和风景名胜区七个部分,构成了区划合理、发育良好的市镇平面布局。由此,在宋代形成了以通波塘和崧泽塘下游两岸为核心,由东、西二市构成的水乡巨镇。青龙镇是一座以海内外贸易为支撑点的商贸型港口市镇,是一座规模巨大、布局合理、市镇形态发育良好的江南市镇,是一座城市化程度高、适宜居住的移民市镇。
商贾云集,市井繁华。青龙镇于唐天宝五年设置,初设时为军事据点,至晚唐北宋初,成功转型为经济贸易重镇。青龙镇地处太湖平原的水网地带,利用水路运输极为方便。因此,青龙镇具有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航运港口条件。随着江南深度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处江海要冲的青龙镇与其他一些镇市一样人烟繁盛起来。
唐宋时期,青龙镇成为江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最早的上海贸易港,从事转口贸易,将内地生产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大宗商品出口至海外,又将海外的宝物、香货、布匹、药物、金银等品种进口至国内。在今青龙村双浜组发现的唐代风格瓷器堆,多数产自浙江、江西等地,除了满足青龙镇本地消费外,很大部分应是供应附近地区和海外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开拓,青龙镇贸易港更显繁荣,尤其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仅上交朝廷商税就达1.5万余贯,是所属华亭县城的1.5倍,位列全国1880多个市镇的第5位、太湖地区17个市镇的首位,在全国12个沿海港口城市中排名第7位,仅次于泉州城,成为“海商凑集之地”,更是一度出现了“人乐斯土,地无空闲”的市井繁荣景象,人称“小杭州”,为太湖地区最繁华发达的市镇。为了更好应对繁茂的内外贸易往来,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青龙镇设置市舶务,相当于现在的海关。
人文渊薮,众星璀璨。青龙镇地灵人杰,犹如巨大的磁场,以海舶交集之盛况,梵宇亭台之壮丽,龙舟嬉水之美誉,临江望海之风光的魅力,吸引和汇集各方英杰、社会名流来此,引领一方风骚,培育和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市镇文化。有北宋军事家、政治家章楶;著名书画名家米芾来青龙镇任监镇,并为青龙镇镇北的隆平寺手书《隆平寺藏经记》;后又有北宋秀才李行中建造与醉翁亭齐名的醉眠亭,此亭还是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题额,并为其撰写了三首诗《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绝》;南宋画家陈珩,作品见于著录者有《荷叶戏鱼图》《新竹图》等;宋朝的梅尧臣也曾为青龙镇编纂过青龙镇志《青龙杂志》;宋末元初藏书家庄肃,建藏书楼为“万卷轩”以贮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游历过青龙镇,并作《吴淞江》;元代水利专家、画家任仁发,传世作品藏于国内外博物馆……他们或为官定居,或游历唱和,与青龙镇结下一段段剪不断的心绪情缘,彰显出青龙镇的无限精彩和魅力。
看今朝,青龙盘泥百废待兴
古有青龙,今有白鹤。2010年至今,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发掘、勘探,发掘面积6300平方米,勘探面积近800万平方米,发现唐宋时期的房屋基址、水井、灰坑、铸造作坊、砖砌炉灶等各类遗迹,出土铜、铁、木、陶、瓷器等6000余件和大量陶瓷碎片及残砖碎瓦等,这些瓷器大多来自浙江、江西等南方窑口,大都通过青龙镇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诉说着青龙镇当年舟排云集的繁华,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
如今,白鹤镇内的青龙镇遗址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青龙镇遗址先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实证千年上海城镇发展的珍贵遗存,生动展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文明,更是在上海博物馆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科学挖掘下,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
地上遗存,寺塔矗立。如今,青龙镇遗址地上建筑物有青龙塔和青龙寺。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年至824年),从建成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塔。当年的青龙镇作为上海最大贸易港口,青龙塔作为镇内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上海商贸的繁荣。青龙塔得以保存至今,得益于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如元代的水利专家、画家任仁发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缮青龙塔,被后人所敬仰。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29.9米。1954年,青龙塔的塔刹被台风吹落,顶端的铜宝瓶上还能清晰地看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字样,目前被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青龙寺初名“报德寺”,唐天宝二年(743年)兴建于青龙镇南部、今青龙村村部西侧,古代俗称南寺,与隆平寺南北相望,是研究青龙镇的重要坐标。宋代更名隆福寺,俗称青龙寺,是文献记载青龙镇上最早的佛寺。长庆年间(821年至824年),青龙寺增建了寺塔(青龙塔),后又在报德寺其北约1.5公里处新建了国清寺(宋称隆平寺),因位于镇北故称北寺。昔时,青龙寺建筑宏伟,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宋代名僧会畅、妙普曾驻寺讲经护法,使之名扬一时。青龙镇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当时是江南著名佛教丛林之一。
文人学者,探究青龙。1980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邹逸麟教授撰写的《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青龙镇》,首次提出了青龙镇为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的鲜明观点,并对置镇年代和地理条件、兴衰过程及其衰落原因作了初步分析,使青龙镇个案研究开始进入学者范畴和公众视野。2015年,时任青浦区博物馆副馆长王辉撰写出版《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一书,厘清了青龙镇发展脉络、兴衰流变、性质特点、市镇管理、规模布局、市镇经济和文化及其地位。该书出版前,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唐振常先生,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先生,青浦区文广局曹伟明研究馆员先后发表《青龙镇盛衰》《宋代的上海》《上海历史从青龙镇出发》《从青龙镇到上海港》等相关研究文章;其他学者如陈高华、黄纯艳、傅宗文、陈国灿、马小奇等从宋代海外贸易、宋代城镇史、上海港口史等角度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青龙镇的相关研究;俞敏等青龙文化爱好者,先后成立青龙文化研究会、青龙镇书院,并力著上海历史小说《青龙镇》。
盼未来,青龙冲天再舞东方
唤醒青龙,再舞东方。白鹤镇将以重点规划建设青龙镇国家遗址公园为契机,结合青龙寺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片区产业振兴,将“文博、文教、文创、文旅”四大业务模块进行深度融合,同时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一体化规划,探索实践农文旅创交融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新模式。目前,《青龙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已于今年1月完成。根据新市镇总体规划,白鹤镇将围绕58.7平方公里区域优化形成“一心、两轴、两带、三片”镇域发展空间结构。“一心”,即依托嘉青松金城际轨交站点打造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即围绕外青松公路、纪鹤(白石)公路形成两条城镇发展轴;“两带”,即沿吴淞江塑造生态景观带、沿新胜路打造休闲农旅体验带;“三片”,即根据主要功能及发展导向,形成中部城镇产业区、西部乡村振兴区、东部遗址文化区三大片区。
遗址公园,文旅融合。青龙镇考古遗址,不仅是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建设青龙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是上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号召的必要之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倡导和比较成功的遗址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方式,目前上海地区尚无一座严格意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民盟上海市委建议,推动导入文旅新业态,探索培育建设“一园多点”模式,将遗址富集、地处古文化廊道中心枢纽的青浦区作为先行区,重点聚焦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上海祖港的青龙镇遗址,将其纳入“十五五”文化旅游事业规划,并将上海古文化廊道科学规划,建设成具有海派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传承廊道,培育“从City walk到Country walk”的网红打卡地、文旅消费新热点。
重现隆福,再现繁华。隆福大街是青龙镇的一部分,并且是青龙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隆福大街位于青龙镇遗址的核心区域,是青龙镇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白鹤镇将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导向”的原则,依托东、中、西部三个片区,争取青龙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纳入上海市“十五五”期间重点文旅规建项目,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培育农文旅新业态,以隆福大街风貌更新规划建设为切入点,修建禅文化园、古宅、古桥等,融合素斋面馆、滨水街区、时尚餐厅、特色民宿等业态,并导入禅意、商业、休闲等元素,充分融入现代科技,以AI、VR的形式展现青龙寺、青龙塔及古青龙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文脉绵延。同时,依托农业大镇、草莓之乡的特色,以青龙村为核心、多种业态为支撑,把青龙文化融入农业和旅游业,助推一产接二连三,再现青龙镇繁华景象。
青龙镇不仅是上海起源之地,更是上海最初的血脉,她的前世曾担当起上海海上贸易的重任。如今,在社会各界的热切关心下,这座“东方巨镇”必将重现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盛世繁华。
*本文刊于2025年2月12日解放日报12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