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1


暮色中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以下简称“国展中心”)如一只舒展羽翼的蝴蝶,60万平方米玻璃幕墙折射着璀璨灯火。2025年8月,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变电运维现场工程师钱骏,正在距离国展中心直线距离不到百米的上级电源诸光变电站地下电缆层做日常巡检,在狭窄逼仄的钢梁间穿行,思绪不自觉飘回到1985年那个暴雨夜——年轻的他猫着腰蹲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配电房里,守着变压器为当时青浦辖区内最大的乡镇展览馆保电。而三个月后,当11月的进博会落幕时,他还将站在这里,完成又一次保电收尾工作。
这两个相隔四十载的场景,恰似青浦供电人守护光明的接力棒。一面是诸光站内数十个开关柜组成的“电力神经中枢”;另一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简易工棚里,青浦供电所老师傅们用粉笔在黑板上手绘的供电示意图。从敞开式开关设备到新式GIS设备,从人工抄表到数字孪生系统,国展中心这颗镶嵌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明珠”,恰是青浦供电公司四十年发展的微观镜像。
从“农村电网”到“钻石型电网”
2010年,当国展中心选址确定在虹桥商务区徐泾镇时,这片隶属青浦辖区的土地上,最高电压等级仅是35千伏的架空线路。作为属地供电企业,青浦供电公司立刻成立专项工作组,23名党员组成突击队常驻现场。2015年,110千伏诸光变电站破土动工,这座由青浦供电公司全程参与建设的变电站,创造了16个月从开工到竣工的上海速度——这在四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到了2018年,为确保首届进博会的顺利举办,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在8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西虹桥核心区内总长18.38公里的八条道路沿线,累计50.924千米的10千伏架空线路和578基电杆入地工程。“当时几乎天天都是施工现场跑,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是土。”青浦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经理张子兆回忆道。
与此同时,国网上海电力充分结合市中心区域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按照“钻石型”接线原则精心设计网格化规划策略,在全市10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中,以见缝插针、腾笼换鸟的方式新建、改造开关站61座,构建了18组双环网,组成了一张看不见的“钻石型”电网。
1985年的青浦电网,变压器容量不足现在的十分之一。时任青浦供电所调度员的孙书龙回忆:“那时候举办乡镇展销会,得提前三天拉限周边农田灌溉用电。”而如今,国展中心单馆用电负荷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浦一个中型工厂,却能实现“零闪动”供电,背后是青浦供电公司四十年来将辖区输电能力提升42倍的坚实支撑。
从“人拉肩扛”到“数字孪生”
在国展中心B4层的电力监控室,一块6米宽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4679个采集点的数据。当进博会开幕式灯光启动时,系统自动将负荷预测精度调整至99%,这得益于青浦供电公司2019年牵头开发的数字孪生供电系统。
时间回溯到2005年,在举办上海青浦淀山湖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购物节时,供电保障条件远不能与当下相提并论。青浦供电公司配网部(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张健,正是当年的保电队员:“那时候展会现场临时配电箱里的线路错综复杂,我们只能背着万用表,一个点一个点仔细排查。一遇到下雨天就发愁,油纸包裹的电缆接头极易受潮,每隔一小时就得拿着测温仪,贴上去测量温度。”
2018年首届进博会期间,青浦供电公司303名保电人员分成8个小组分片值守。2020年,随着5G+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值守人员缩减至32人,却能实现故障定位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5分钟。这种变化映射着青浦供电公司供电保障模式的迭代:从1980年代的“人海战术”,到2000年代的“状态检修”,再到如今的“数字孪生全态感知”。
从“单一电源”到“能源互联网”
在国展中心四叶草屋顶上,2000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光伏板的年发电量超过234万千瓦时,相当于1985年青浦一个乡镇全年的用电量。
上世纪80年代的青浦,电力供应还停留在“发多少用多少”的阶段,而如今,国展中心不仅是用电大户,更成为青浦供电公司区域虚拟电厂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角色转变背后,是青浦供电公司推动区域电网从“单向输电”到“能源互联网”的质变。2022年,国展中心成为上海首个“零碳展馆”,其用电结构中,绿电占比达45%,这一数字超过1990年青浦全区的水电装机总量。而支撑这一切的,是青浦供电公司四十年间参与建设的4条跨省输电通道,让三峡的水电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点亮这里的展台。
即将到来的2025年11月,国展中心的灯光将再次为进博会亮起。当法国展商调试着需要精准供电的葡萄酒恒温柜时,国家会展中心110千伏用户站里,青浦供电公司95后现场工程师王子畅正在使用智慧保电数字孪生系统协助用户指挥巡检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她手中的平板电脑,与四十年前钱骏别在胸前的钢笔式手电筒,在时空中完成了一场静默的接力。
每当国展中心这颗“电力明珠”向世人闪耀时,都在诉说着青浦电力人的初心:用光明点亮每一个重要时刻,用坚守诠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