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
打造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
赵嘉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传承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着力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海是历史文化名城。经考古发掘实证,距今60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晚期先民迁居上海,从那以后,上海再未中断过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再到青龙镇遗址、志丹苑水闸遗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展示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上海乡土史,彰显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突出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612处鲜活的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250处珍贵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341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见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与发展。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见证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现着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上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180年前上海开埠,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成为中外贸易的“大码头”,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水厂、船厂、煤气厂、纺纱厂组成重要生产岸线。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遗迹遗存,能充分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工商业现代化和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上海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拥有3200余处代表各类文化的历史建筑。上海还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地,162座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的博物馆,200余万件文物藏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上海文化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活起来”“火起来”
上海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总方针,着力探索更多特色鲜明的上海实践、打造更多影响广泛的上海方案、形成更多可资借鉴的上海经验。
坚持高效治理,确保既“保得住”又“管得好”。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着力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在打造城市新空间格局中,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规划管理的衔接,建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认定和公布机制,健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体制机制,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历史文化遗产安全主体责任,打造防、保、研、管、用全闭环工作链条,建立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全面提高文化遗产安全监管能力。
深化价值阐释,做到既“做研究”又“讲故事”。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运用全市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旧址遗址资源,解码百年辉煌党史、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文化亮色更鲜明。实施海派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衡复、外滩等历史风貌区和历史街区系统保护和价值研究,建设一批可阅读的海派文化新地标,让海派文化特色更突出。深入挖掘崧泽、福泉山、广富林、马桥等古文化遗址资源,实证勾勒江南文化脉络,让江南文化底色更浓厚。
推动有效利用,促进既“活起来”又“火起来”。深入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物展览精品,推动专业展览“跨界出圈”。深化“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等文旅融合品牌建设,探索更富创意的文化遗产“打开方式”,拓展文旅体验新场景。强化数字赋能新驱动,聚焦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探索数字文创产品研发,打造跨越时空、穿越文明的互动式体验。
促进交流互鉴,推动既“请进来”又“走出去”。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文物、考古、博物馆、非遗等优质资源,打造一批服务本地、辐射全国、触达世界的优质展览。积极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系统梳理兼具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物和非遗资源,通过出境展览展示、专业合作等开展国际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物修复、考古研究、文博设施建设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保护利用有机融合
上海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上海发展的魅力元素、活力源泉。
统筹兼顾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建设发展。在推进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护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如杨浦滨江“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武康大楼三年三次焕新、上生·新所70年后再绽放等,实现重要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活力。
统筹兼顾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人民美好生活。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市美育”为重点,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等文博美术系列展,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打造“建筑可阅读”“非遗新体验”等都市文旅品牌,推出一批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统筹兼顾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浦东文物艺术品交易创制性立法、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为示范引领,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开放文化文博场景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应用,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图书馆,持续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存量转化为生产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