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2
2025社科夏令营
——第二期结营——
社科通识课
周一 上海城市的开放传统
周二 供需博弈:商品为什么有时贵有时便宜?
周四 十问青年马克思
周五 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
互动探究课
周一 寻访上海社会科学馆
周二 按图索骥的心理密码
周三 参访浦东城运中心
周四 中秋节的知识与神话
周一
上海城市的开放传统
从近代开埠发展至今,开放始终是上海城市血脉中一以贯之的传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通过一段段鲜活的外侨故事,生动地勾勒出这座城市开放的人文底色。傅兰雅在上海创办盲哑学校,引入现代特殊教育理念;雷士德留下遗嘱设立学校,点亮智慧的火种;邬达克设计宏恩医院,创造跨越文化的友好医疗氛围。“开放”打破了文化壁垒,不仅加速了先进技术的传入,更孕育了上海包容、创新的文化土壤,王国维等都得益于此。课后,营员们就城市人口管理、方言等现实问题与老师开展探讨,深入挖掘上海的城市品格。
寻访上海社会科学馆
定向探访中,营员们来到端午主题展,通过六问六答溯源“端午”及其从古至今的特色传统节俗,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端午“避五毒”是怎么回事?端午食粽习俗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吗?营员们在端午节的种种习俗和仪式中,感受到中华先民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道德理想的颂扬。展厅里,“屈原画像拓片”“鸡镇五毒印板”等实物展品背后的故事令营员们印象深刻,领略了端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周二
供需博弈:商品为什么有时贵有时便宜?
从左思的“洛阳纸贵”到排队购奶茶,从管仲的“鲁缟灭鲁”到今天的股市,供需规律穿越时空,书写着人类永恒的交易史诗。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引领大家用“供需逻辑”拆解社会问题。她通过时高时低的商品价格入手,让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中,作出更理性的选择,并理解个体行为与社会系统的关联,理解政策与市场的关系,构建起经济学的基础思维。互动环节,交流讨论不绝于耳,同学们就垄断企业管理、美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按图索骥的心理密码
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蕴藏着内心世界的密电码。资深媒体人、注册心理咨询师梦晓强调,要重视和关注自己的情绪,以便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生命世界,减少滞留和压抑在情绪中的可能。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面临不快乐的人生,需要避免11种人格创伤,解决情绪难题,掌握自我治愈的技能。在与老师的沟通中,营员们了解情绪、改变心态,主动敞开心扉,串联起各种主观感受和身体状态,建立有益的情绪模式,解读自己的心理密码。
周三
参访浦东城运中心
夏令营第三天,带着对城市治理的好奇,好少年们走进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指挥大厅内,巨幅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交通、环境、气象等城市体征指标,如同城市的"智慧大脑",生动演绎着浦东如何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以“数字赋能”为导向,以“场景建设”为抓手,"一网统管"平台一扫传统管理模式,将城市运行领域的管理、业务、和信息集中到一个网络系统,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突发处置事件效率。浦东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上"先行先试"的历程令同学们深深震撼,原来“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背后下足了“绣花”般精细的功夫。
周四
十问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肖鹏通过“十问青年马克思”,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思想巨匠的青年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人生有着诸多值得探寻的故事——家庭影响、初心萌芽、求学历程、求职经历、挚友相伴等等,共同描绘出马克思成长的足迹。当好少年们通过这些“同龄视角”看到青年马克思的思考与抉择,便不难发现这位伟人身上闪耀着为真理执着、为理想笃行的光芒,指引他们像马克思一样锤炼过硬本领,胸怀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
中秋节的知识与神话
尽管古人未曾踏上月球,民间却流传着不少月神话。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透过多个维度带领营员探寻中秋的知识与神话,领略古人观天察地的科学智慧。月神话与月相变化息息相关,早期月神话是月崇拜的表现。汉晋以来就流传着月中有桂树和仙人的神话,“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明清时期出现了天狗食月传说。探源多个神话传说,同学们发现中秋从来不止于吃月饼,更是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探索,值得我们尊重与传承。
周五
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
东南亚是连接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独特。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对这片堪称世界“十字路口”的区域展开了深入分析。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渊源深厚,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与该地的贸易往来就不曾间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更显紧密,贸易投资、旅游发展等领域互动持续深化,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结合历史与现实,营员们展开热烈讨论,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故事充满期待,也深刻理解了区域协作对于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营仪式
本期结营仪式在马克思书房举行,由营员翁元戎和程翊轩主持。
仪式上,陈梓恒、夏懿、陈珈辰、李晨希四位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言。五天时光,因“社科”结缘同行的营员们勇攀知识高峰,深耕思想沃土,锤炼眼界宽度。
现场,上海社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为全体营员颁授结业证书。
结营并非终点,而是知行合一的新起点。夏令营为好少年们装备了观察社会的“望远镜”和分析问题的“显微镜”,相信这段经历是点燃求知火种、厚植家国情怀的引信,引领他们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责任感,成为时代发展的建设者。
营员代表陈珈辰同学发言
在求知中启智,在实践中成长
大家好!
我是来自青浦区的陈珈辰,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我参加2025年“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第二期社科夏令营活动的感悟。
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日子里,我们如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聆听了大师们的智慧箴言,参与了丰富多元的社科通识课程与实践活动,触摸了上海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更在思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收获了成长的启迪。此刻,我想用三组关键词概括我的感悟:传承与创新的交融、思辨与行动的共振、责任与使命的觉醒。
一、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从历史到未来的城市叙事
在熊月之教授的课堂中,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的讲解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元代设县到开埠通商,从“冒险家的乐园”到“东方巴黎”,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轨迹深深镌刻着“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而当我们走进浦东城运中心,这种精神又获得了全新的诠释。在这里,大数据与AI构建的“城市大脑”让治理精准到每一个路灯的能耗、每一处交通的流速;实时更新的屏幕如同城市的神经网络,将科技的温度注入民生服务的毛细血管。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此展开:先辈们用勇气与智慧奠定城市的根基,而我们这一代人,则需要用科技创新续写城市的故事。这让我深刻理解,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新时代的语汇,让城市精神焕发新生。
二、思辨与行动的共振:社科理论照亮现实之问
夏令营的课程既包含深邃的理论,也给予我们直面现实的视角。在“供需博弈”的经济学课堂中,沈开艳教授以生动的案例剖析市场机制的奥秘,让我们明白价格波动背后是无数个体选择的合力,理解了资源配置的智慧。而“按图索骥的心理密码”则像一把钥匙,梦晓老师带领我们开启了解读行为与决策的大门——原来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心理规律的支配,理性认知与情感驱动的博弈无处不在。这些理论并未停留在书本,当我们走进浦东城运中心,看到应急管理系统如何在台风预警中调度资源,看到智慧交通如何通过数据模拟优化路线时,突然领悟到:社科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脚手架。思辨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改变世界的行动。
三、责任与使命的觉醒:青年视角下的时代命题
马克思的“十问青年”如同跨越时空的对话,叩击着我们的心灵。“马克思的初心是什么?”“马克思为何在第一份工作中陷入苦思?”这些问题看似宏大,却在肖鹏教授的课程中找到了具体的答案。在施展教授对于“区域国别——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的授课中,我们分析地缘冲突的根源,理解不同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在毕旭玲教授讲解的中秋节的知识与神话课程中,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深意。这些课程让我意识到,新时代少年不仅要立足本土,更要胸怀世界。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要以全球视野参与国际竞争;既要关注脚下的土地,也要仰望星空,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最后,感悟与誓言:以青春之名,续写上海传奇。
这次夏令营,让我从多个维度重新认识了上海:她不仅是经济枢纽,更是文明交融的熔炉;不仅是创新高地,更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大师们的教诲、课程的启迪、实践的震撼,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做思想和文化的传承者,让中秋节的团圆之思、马克思的理想之光永续流淌;也要做未来城市的建设者,用经济学的理性、心理学的洞察、科技的力量,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在此,我向所有师长与伙伴立下誓言:我们将以此次夏令营为起点,将社科知识内化为智慧,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动力。在未来的学习中,深耕专业领域,锤炼创新能力;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人文关怀,培养全球视野。当有一天,我们接过城市发展的接力棒时,定能让上海以更从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最后,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搭建这座通向知识的桥梁,感谢大师们的倾囊相授,也感谢这座包容创新的城市——上海!让我们以青春之名,不负韶华,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