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6
“一个孩子坚持六年学习国学经典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月28日,浦江学堂在浦东图书馆举行第三届七书研修班结业典礼暨第四届七书研修班的开学典礼。学堂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走上舞台,对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四年前,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浦江学堂在五年养正、培大两个阶段读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坛经》七本书的基础上,开设了七书研修班这一学习形式,遵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宗旨,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板块,梳理了15个专题讲座,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原则,指导108位学生用经典的思想和智慧来分析现实社会,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论文。他们所撰写的论文被收集在《知行合一》这本书,因此,本次活动也是该书的新书发布会。
“在双减政策下,到底该选择‘躺平’还是‘内卷’?”三林班的赵家祎认为,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生学习缺少内在动力,对“为什么要学习”感到迷茫。因此,她就对六年国学经典学习中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她所撰写的论文《浅析儒释道思想中的学习态度与方法》获得了“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赵家祎告诉记者,七书研修班通过系列讲座,让她由最初的熟读、熟背,转化为对儒释道不同学派思想精华的理解,并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升华。“历经三年‘养正’、两年‘培大’,堪比是小树苗的培土、长高,而一年‘研修’,对我们所学经典的融会贯通,堪比树木的开花、结果。”赵家祎说,在浦江学堂的学习让她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辨的能力、养正的价值观,以及持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浦江学堂六年的学习中,金桥班的刘懿萱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上更懂“礼”了;在处理问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分析,能够做到明辨是非、不跟风、不钻牛角尖,内心也更坚定了;也更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她的妈妈吴艳萍认为,这些进步和成长虽然跟年龄的增长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应归功于孩子心中那盏指路的明灯。因此,在她看来,浦江学堂不仅在塑造人,更是在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十年执教的经历让浦江学堂首席教师周缨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八九岁的懵懂孩童,成长为十四五岁的翩翩少年。周缨认为,浦江学堂的教育一在“唤醒”,唤醒一个人正大光明的内在本性;二在“守望”,孩子们通过读书和实践用心守望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它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三在“探索”,结合“七书”所学,孩子们不但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还充满热情地去探索课题中的奥秘,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本次活动中,浦江学堂还为第四届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学生们一一上台,与班级教师结对,并为他们送上了鲜花。
浦江学堂创始人鲍鹏山教授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今天怎样学经典”为主题,为前来参与的学生和家长做了讲座。他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经典带领大家走入“孔、孟、老、庄、曾、思、慧、能”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智慧,并用经典本身告诉大家:教育重在唤醒人的智慧、心性和德行,是要先让人成为人自己,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最大功能。“七书的研究学习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体系,而是让经典滋养生命,学着去关心和理解人生的本质问题。”鲍鹏山说,对于人的教育,要注重对其道德生命的顾念、珍惜和发扬,这也是浦江学堂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浦江学堂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授的公益性教育平台,教学方式突出传统经典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堂学制采用“3+2+N”的模式。“N”阶段的学习,从七书研修班开始,不仅是指没有限定的、一直延伸的学习时间,更是期待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