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我们投放的垃圾,最后会去哪里呢?”
“垃圾分类分错了会有怎样的危害呢?比如湿垃圾里错误地混入了有害垃圾?”
这是在御澜湾实验小学暑托班的垃圾分类活动课堂上,通过一个充斥大量塑料袋的鸟窝、一瓶看似平平无奇的厨余堆肥等展示,引发了孩子们关于正确分类生活垃圾重要性的思考与讨论。
自8月以来,盈浦街道广泛开展“家校社联动”之“垃圾分类,有你童行”系列活动,目前已通过10余场垃圾分类小能手培训课堂、儿童议事会、创意海报工作坊、冰箱贴手工DIY、Green Walk街头调研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覆盖盈浦的暑托班和所在学校的周边几个社区,辐射超100名儿童及其家庭,为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提供创新实践。
“童”视角:垃圾分类,
究竟“难”在哪里?
“垃圾要分类”这是孩子们低碳环保意识的最直接体现,这不仅来自于课堂上的受教,也因孩子们对生活的自然家园有天生的依赖和兴趣,需要被保护和引导。
在每一次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竞猜环节,孩子们几乎全部举手参与,回答正确率接近10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难点,已经不再在于大家“不知道怎么分”,而是“坚持”。
当孩子们被问到,为什么大人时常会把垃圾分错,孩子们的童言虽然无忌却是“一针见血”:“因为大人们懒,不想分。”
面对孩子们的赤诚之心,有没有可能成为撬动成年人做表率的杠杆呢?
“童”声音:垃圾分类,你怎么选择?
在创意绘画工作坊中,孩子们借用《黑客帝国》红色和蓝色药丸的经典隐喻,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了这组海报,表达是否正确垃圾分类会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并把这道选择题抛给了大人。
在手工DIY活动中,孩子们用各种材料DIY创意冰箱贴,并撰写垃圾分类日志,用“童言童话”向家人传递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也提醒日常生活中自觉垃圾分类的习惯。
有一位小朋友则说:他妈妈总是记不清电子垃圾是有害垃圾,因此他专门设计了一个“有害垃圾有哪些”的冰箱贴,提醒妈妈不要分错。
我们要引导更多儿童对生态环保的兴趣与热爱之心,进一步倡导“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新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推动做好百万家庭垃圾分类工作。
“童”行动:如何做个低碳小达人?
做好垃圾分类只是走出了最日常的一步。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有哪些“绿色行动”能够保护家园,节约资源呢?
为此,孩子们也展开了一场以“Green Walk,低碳童行”为主题的儿童议事会,保护绿化、减少食物浪费、不冲动消费、低碳出行、减塑、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各自的绿色主张。
由于盈浦街道地处青浦主城区,拥有2300余家沿街商铺,通过走访商铺可以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呢?为此,孩子们背起自己手绘的环保袋,实地走访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也调研了社区周边的餐饮、水果店、超市等商铺,了解每日垃圾的数量和购物塑料袋的使用。
议事会最后,社区老师也为孩子们颁发了“低碳小达人”的称号与社会实践奖状,鼓励他们勇于思考敢于表达,并从生活垃圾分类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家社校”联动,共“童”“盈”未来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全社会聚力,是一件长久之事,因此,此次以“家社校”联动协同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深入,也是旨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
街道、社区、学校和家庭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来宣传、普及、践行垃圾分类,比如,学校可以把垃圾分类和新课标相结合,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意识与做家务的能力;社区可以提供实践机会,设置奖励制度(儿童绿色账户、儿童监督员等),让孩子自觉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推动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来实现垃圾分类的教育深入化、日常化。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垃圾分类,有你童行”系列活动还将会有少儿海报设计比赛、戏剧工作坊、亲子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与社区的大小居民朋友们见面,也将进一步走进校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