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8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福泉之声’微广播……”
沉淀六千余年历史的重固镇,以“传统声音载体+现代治理思维”创新模式,让186个户外音柱、3000余个入户“小喇叭”,成为撬动社区治理、服务民生的“大支点”。“福泉之声”微广播不仅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更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串联民生与发展的情感纽带、功能平台。
01 全维覆盖+双语传递,声音网络“无死角”
走进重固,乡村街巷、社区楼道、企业厂区、沿街商铺,随处可闻“福泉之声”。全镇10个村居均设标准化播音室,户外音柱与入户喇叭形成立体覆盖网,每日早中晚三次播报、时长30-60分钟,采用沪语与普通话双语形式——既贴合本地居民习惯,也让来沪人员、新市民“听得懂、能受益”,实现信息接收“零门槛”。
这种“无差别覆盖”,让政策解读、民生提示跨越年龄、地域、语言界限:老年人不用盯手机便知村务政策,租客及时获取社区通知,企业员工随时掌握办事指引,“小喇叭”成为全镇触手可及的“身边广播”。
02 栏目深耕民生,营商、育人“双聚焦”
在原有十大栏目基础上,今年打造的《营商之声》《童声同城》,以精准化、场景化服务成为治理亮点。《营商之声》作为企业“政策直通车”,既讲述企业与重固“双向奔赴”故事,更直击办事痛点——从营业执照办理、税收减免,到产业链对接、人才招聘,再到安全生产、政务指南,用“企业听得懂、用得上”的语言,将政策红利送上门。
《童声同城》让青少年成为社区治理“小主人”:镇里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播音室,以童真视角讲城市管理——分享垃圾分类窍门、呼吁爱护健身器材、提出停车位优化建议。“童声传治理”既让管理理念柔性融入日常,更激发青少年社区归属感,推动“家校社”协同共治。
此外,《文明驿站》挖好人好事传正能量,《听见平安》普安全知识,《医“声”来了》成老年“健康宝典”;深受喜爱的《重固有戏》,也将在区融媒推动下,与上海沪剧院合作送原创沪剧到居民身边,十大栏目构建多元服务矩阵。
03 平战结合显担当,应急时刻“声”力足
防汛防台、极端天气预警、防诈骗宣传等应急时刻,“福泉之声”化身“应急先锋”,以“快、准、近”筑牢防线。
遇紧急通知,村居书记、社区工作者可随时进播音室“实时喊话”:台风前循环播避险提示、转移路线;反诈关键期用案例讲“养老诈骗”“刷单骗局”防范要点。“小喇叭”即时性、穿透力强,尤其能覆盖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确保应急信息“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成为基层应急体系“声力军”。
04 人人参与+制度保障,声音传递有温度、可持续
“福泉之声”的生命力,源于“群众办、群众播、群众听”。退休老党员讲党课、社区志愿者分享邻里事、企业代表解读行业动态、中小学生播报身边事——不同身份“主播”让内容更接地气;回龙村“村里事务大家聊”、徐姚村“政策解读面对面”,更让治理从“单向传达”变“双向互动”。
为保障规范运行,重固镇制定《村居广播室管理制度》《考核指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群众通过社区热线、网格员提需求,栏目组动态调整播报重点,让“福泉之声”始终跟着群众需求走、围着民生实事转。
如今,“福泉之声”已非简单“信息播报器”,而是重固推进精致人文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抓手”。从服务企业、培育青少年,到民生保障、应急响应,这支“声音力量”以小而美姿态,传递民生温度、凝聚治理合力,让千年古镇在“声声不息”中焕发现代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