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6
朱英华,男,汉族,1979年5月生,中共党员,盈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长。
朱英华2000年参加工作,“以诚待人,仁而有信”一直是他的人生信仰。他先后获得了2007年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1年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的称号。
2004年10月,还是团员的朱英华报名参加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捐献活动(中华骨髓库的样本捐献)。2年后,朱英华接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电话:一名24岁的北京白血病患者与朱英华配型成功。他和怀孕的妻子商量后,排除家庭的阻力,毅然决定捐献骨髓。2006年9月3日,朱英华住进了上海华山医院血液科,陪同他的是即将待产的妻子。9月8日下午2点,载着朱英华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编号86)飞机飞往北京,为那名身患绝症的北京的大学生送去了希望。
2008年,朱英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现在的朱英华是上海千百个家庭医生中的一员。在社区居民的眼中,朱医生喜欢“听病人唠叨”,解释问题幽默易懂,他说话缓慢、态度温和,还喜欢和居民开玩笑。最可贵的是“他总牵挂着大家”:大家也牵挂着他,他说我牵挂大家是责任!大家牵挂我是信任!在以家庭病床为特色主推工作的盈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英华不仅是卫生站的门诊医生,也是社区家庭病床的医生,他负责22张家庭病床、8名离休干部、7名残疾人和3名高龄老人的保健护理工作。家庭病床患者的显性需求是治疗与护理,而隐性的需求是倾听交流和陪伴,恰恰这隐性需求是家庭病床最终效果的呈现。如何满足家床患者的需求?朱英华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除了专业水准,还包含了耐心的服务与岗位的坚守。每周四是朱英华特定的上门为家庭病床患者服务的时间,他早早从卫生站骑上小电驴出发为的是早一点上门,他了解他的患者到点就会在门口期盼着他的到来。对于家庭病床的患者来说,朱英华不仅是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更是他们拉家常和倾吐心声的对象。患者家里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朱英华会耐心听患者讲完事情的原委,并给予宽慰,且传递家中老人唯有把自己的健康管理好了,避免为家里“添乱”,才是真正的“帮”到了小辈。每当遇到倾诉需求较久的患者,朱英华都会打电话给下一位等待的家床患者“请假”半小时。
来到青浦,扎根青浦。朱英华医生通过努力在绿色青浦也先后获得2016年青浦区最美家庭医生3等奖、2016年青浦区卫计委记大功、2017年青浦区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2017年青浦区上善先锋,2017年“绿色青浦”建设功臣等成绩。他一直说荣誉背后是社区百姓的信任,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