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今年的国庆节,一直忙于工作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感染科丁慎华医生终于可以休息几天了,难得拿起手机刷视频,当她刷到国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看到日出东方、叩启苍穹,迎着清晨的阳光,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丁慎华激动万分,她仿佛置身其中,与30余万现场观众一般,最想说出一句话、“祖国,我爱你!”回想才结束不久的半年援助凉山的医疗任务,想到那里的山山水水、想起和彝族兄弟姐妹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想到和他们的故事。
去年底,丁慎华所在医院接到支援凉山的任务,环顾四周,丁慎华知道可以去支援的人选自己最合适,“我是党员,虽然年龄快五十岁了,可我工作经验丰富。”她没犹豫报名了,全家人都表示支持,从已过古稀之年、有病在身的父母双亲、公公婆婆,到身为警官公务繁忙的丈夫,再到刚参加工作的儿子,都举双手赞成,父子俩都说:“家里有我呢。”
捐资一万元,她说:能帮一个是一个
来到凉山普格人民医院支援,在门诊接诊时丁慎华认识了住院患者阿莱,阿莱感染了丙肝、结核病还合并艾滋病,虽然结核和艾滋病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得到控制,可是因为经济原因,让他对治疗丙肝望而怯步,就这样阿莱失联了。
离开凉山普格县人民医院前,丁慎华把科主任日比日呷叫到身边,递给他一个信封:“这里是一万块钱,一定要找到阿莱,帮他交上丙肝治疗需要的1974元费用,其余8000元还可以帮助四个丙肝患者接受治疗。”
其实,在凉山丁慎华自掏腰包帮助的患者不止阿莱,还有多位。患者阿色(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丁慎华觉得虽然自己不是大款,经济上能力有限,可尽自己所能,能帮一个是一个。她还鼓励阿色:“病好了,你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打通丙肝治疗的经济壁垒,让更多的“阿莱得到救治”
在援凉山工作期间,丁慎华他们发现了100多个丙肝患者,对病毒载量高的患者逐一通知来院治疗,并在医院宣传平台作宣教,做到应治尽治。可治疗费用却常常成了患者不接受治疗的屏障。她打听到布拖县人民医院能直接单行支付,便立即找院医保办沟通,又与驻点联络员庄鸣华主任一起和院部领导及相关人员协商,终于解决了支付问题。费用问题解决了,丙肝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
在丁慎华援助凉山期间,普格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共筛查丙肝病毒载量115人,其中需要抗病毒治疗52人,符合条件的在治患者26名,一个月后经过服用丙通沙26名患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25人,仅1人无变化,需要加服利巴韦林,全部治疗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看到患者经过治疗,晦暗的面容变得红润起来,一个医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她心情就会变得愉悦,高兴地哼唱着那首歌“我的家乡在凉山”。
她对出院患者说:“咱们加个微信吧”
病房有一位乙肝肝硬化患者,来院时腹胀明显并有腹痛,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丁慎华判断患者是肝硬化腹水并发腹膜炎,如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丁慎华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利尿、抗感染、改善凝血功能及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并时刻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措施。看着患者腹水逐渐消退,感染得到控制,病情好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患者康复出院时,丁慎华亲自到床头为他做了回家康复指导,她还不放心,“咱们加个微信吧,这样你可以随时咨询我。”患者以为听错了,愣了一下,看丁大夫拿出手机,他赶紧拿出手机:“我扫您。”
回到上海,微信成了丁大夫远程指导凉山患者的帮手。
丁大夫的故事一定要有他们
“其实,我们这些在凉山驻点的同事们,都总麻烦大后方的专家。”说起支援的这半年时间,丁慎华最想感谢的是大后方的上海医疗同行、专家们。
作为一个感染科的专科医生,其实到了凉山就恨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
遇到感染科之外的问题,丁慎华会先查阅相关书籍,没答案或是“把不牢”,就赶紧联系上海大后方。刚来凉山不久,病房有一位艾滋病患者,两脚背皮肤有好几个肉瘤反复破溃一年多了,经常有血水流出,自己拿药膏涂涂抹抹。丁慎华意识到这些肉瘤可能与艾滋病有关,经过与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感染免疫科齐唐凯主任联系,考虑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建议皮肤活检病理确认,也可以拿蜡块标本寄到上海作病理检查,并制定了治疗方案。
一位患者服抗结核药物后引起颈部皮肤疱疹,经与上海结核病专家黄威主任沟通,黄主任考虑可能与结核感染后免疫紊乱有关,建议暂停抗结核药物,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果然皮疹消退。
被丁慎华“打扰”的上海专家还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我院)血液科专家范小红主任、感染科张斌主任、医务科周美红主任等多位。支援半年,与上海方面的沟通不断,“因为患者需要,因为上海是我们的大后方。”
去凉山,全家支持的背后
援助凉山期间,虽然隔三差五丁慎华都会和家里视频通话,可家人们总是报喜不报忧,回到上海,所有伤心事才被告知,丁慎华心里五味杂陈,有感激、有心疼、有伤心、更多的是愧疚。
每次合影,同事们一定要让她站在C位
丁慎华早就和这里同事融在了一起,每逢佳节同事们都要庆祝一番,来个合影留念,“茄子”!同事们和她合影一定要让丁慎华站在C位。原因很简单,因为丁慎华心里有他们。
驻点期间回上海汇报工作,丁慎华把同事喜欢的擦脸油买上、把姑娘们爱的丝巾每人包上一个,这些还不算,丁慎华还要让同事们感受到大城市的生活情调,工作闲暇时她请同事们喝咖啡、喝奶茶。女同事们也早已把丁慎华当成自己的好闺蜜;年轻护士家里发生不愉快,她愿意找丁大夫出主意;一同来支援的援友喜欢和“丁姐”聊天。
就要离开凉山了,同事们有万般不舍,丁慎华又何尝不是呢?她想请大家吃顿饭,可又怕影响大家情绪,她留下2000元钱给科里,希望凉山的同事们加油,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如今,回到上海,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穿行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间,丁慎华觉得原来那个距离上海2400公里的大凉山不再遥远,脑子里是满满的人物、风景和故事。
建设健康中国,续写凉山故事。相信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源源不断医生派往凉山,这样的故事会更精彩。
作者简介:丁慎华,女,1974年出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感染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中艾协对口支援项目支持专家。担任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从事感染科医、教、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慢性乙肝丙肝、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及结核病、胃肠炎、肺炎等疾病的诊治。曾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进修,对艾滋病及相关机会性感染的诊治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参与多项传染病方面的科研课题,承担复旦大学教学课题一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