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青浦等地探索以直播的新方式不断拓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形式,通过网络向大家展现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感悟,传递他们的精神。
本期我们的主题是:积善之家。“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到“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本期直播间邀请到了青浦区道德模范、“海上最美家庭”、青浦“最美家庭”代表——盈浦街道 黄仙珍女士。她以孝心为笔,用长达15年来日日夜夜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绘就最美家庭的温暖篇章。
在盈浦街道,有这样一位被邻里熟知和称赞的居民—— 黄仙珍。出生于1960年4月的她,虽只是平凡大众中的一员,却以不平凡的举动诠释着人间至善至美。
肩挑责任,书写亲情长卷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在黄仙珍的生活中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践行。黄仙珍认为婆婆是家里的“宝贝”,自22岁便和婆婆、小姑子一起住。“我的道理很简单:一家人么,肯定要住一起的,相互照应起来方便,从踏入这个家的第一天起,我就悄悄地把‘撑起这个家’的责任背了下来。”那时候日子苦,一年黄仙珍家要吃两大缸咸菜。老房子非常小,一共两间房,再加一个灶披间,60几个平方,要住6口人。家里只有黄仙珍和她先生赚钱撑起这个家,但是为了让小姑子出嫁的体面,黄仙珍拿出了自己的嫁妆,还和丈夫攒400元买了电视机作为嫁妆,让小姑子和婆婆都感动不已。“我想的没那么多,只不过是人心换人心罢了,一家人心要在一处,力气也要往一处使。”
孝亲笃行,织就婆媳温情纽带
2010年,婆婆年纪大了,患上了白内障,视力严重下降,又摔伤了腰,黄仙珍二话不说把屋子收拾出来,把婆婆接到了自己家。照顾年迈婆婆时,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不曾遗漏,从饮食起居到心情陪伴,黄仙珍都做得无微不至。“每天都要把她先背到淋浴房,洗完之后再把她背回来,一来一去就要花上两个小时,还有就是起床、洗漱、吃早饭、做康复训练什么的,忙来忙去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2013年,婆婆又被检查出了帕金森综合症,生活已经完全无法自理。黄仙珍辞去了红火的服装生意,全心全意地照顾婆婆;2018年,婆婆病情加剧,她不愿再拖累家里人,坚持要住进养老院。于是黄仙珍和丈夫在数个休息日调研了十几家养老院后最终敲定,选择了一家设施最好的。“但我还是放心不下,几乎每天都要去养老院看婆婆,聊天陪伴、送饭擦身,以至于养老院的人都以为,我是亲女儿不是儿媳妇。”这份坚持与付出,不仅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她对孝道的深刻理解与坚守。她用自己的言行,让身边的人真切感受到了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为晚辈树立了孝敬长辈的榜样,也让整个家庭在她的影响下充满了温情与和睦。
志愿微光,照亮社区角落
黄仙珍还是一名幼儿园的志愿者,自2010年她的孙子上幼儿园起便无偿承担孩子们放学护送与秩序维持、协助外出活动等工作。“现在我孙子19岁了,要考大学了,我还是在做志愿者,一做做了十几年了。”与此同时,社区也为黄仙珍送来了温暖,在参与志愿活动和申报文明家庭过程中,社区给予了她全方位的支持;“社区工作人员也经常关心我的志愿服务情况,帮我协调资源、解决困难,让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这一切都让我在志愿服务和家庭建设中更有动力与信心。”生活中的黄仙珍,做的都是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正是这些点滴的善意与付出,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温暖了身边每一个人。她说:“我觉得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善良、孝道、助人,那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不用轰轰烈烈,只要和和睦睦,一家人在一起才要紧。”
原典: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为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出处:《礼记内则》
释义:孝子奉养父母,要使老人心情愉悦,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耳目愉悦,寝处安适。
这正是黄仙珍最形象的写照。她的故事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青浦新时代孝亲文化的传承之路。